开在中学里的“父母班”
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
在学校里给家长开班上课,能否帮助他们研修做名好家长?
开在中学里的“父母班”
周素琴在给家长们上课。 受访者供图
刚开始学习时,方国平觉得按照课堂要求,要对孩子微笑、鼓励,“感觉很做作”。但“自拍一张微笑照片”“给孩子写鼓励贴”,这些任务是父母课堂的每日作业,坚持做下来,方国平也慢慢习惯了这些新方法。但最开始孩子并不接受,甚至警惕地看着他。面对孩子的抗拒,方国平坦言,当心里打退堂鼓时,要不断给自己鼓劲,坚持了一个多月后,他感到亲子关系慢慢好转,孩子也愿意主动沟通了。
本报记者 李欣欣
“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给你带来深深的伤害,爸爸妈妈跟你说声对不起。”在杭州建兰中学去年开展的“父母智慧研修课堂”上,一位初中生爸爸学习之后,在写给孩子的信里,真诚地反思自己。
近日,建兰中学新一期父母课堂吸引了100多名在校生家长参与,从开营到结营,一共8堂课,两个月时间,这些家长需要每周来上一次课,并完成每日的作业打卡。去年10月起,因为家长的学习热情高涨,学校还增设了专门针对父亲成长的“爸爸课堂”。
建兰中学的父母课堂开展了一年多,主讲老师周素琴是一名医护工作者,也是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。她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,每周三晚上风雨无阻地来到学校,免费为家长们开课。最近她又在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成为家长课堂的主讲老师,同样免费。
如今各地中小学校都愈发重视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,但多以讲座、沙龙等形式举办,真正在学校里给家长开班、让家长定期来上课的少之又少。究其原因,父母课堂的师资问题是关键。如果安排学校内部人员,老师们本身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繁重,时间、精力有限,难以兼顾,但如果另请校外专家来长期上课,讲课费对学校来说又是一笔额外的负担。
建兰中学的“父母班”模式或许比较特殊,却给校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。如果能整合更多社会资源,调动更多社会热心人士、专业力量,更有效地形成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合力,或许能够加快推动广大家长教育理念的提升、改变,为孩子心理健康助力。
一位挺身而出的“公益老师”
在杭州,建兰中学是一所赫赫有名的初中,教学质量备受认可。但家长的高期待,加上紧张的学业和青春期的情绪波动,孩子内心承受的压力不小。
吴娟曾是建兰中学校医,她发现一些孩子身体不舒服,但检查后,其实是情绪问题导致的。有一天快下班时,一个孩子走进医务室量体温,检查下来并无异常,但那个孩子迟迟不肯离开,吴娟反复询问,孩子才开口,原来是不敢回家,担心回家后被妈妈责罚。
这一情况,也被周素琴发现了。最近几年,她经常在医院的精神卫生科看到有孩子前去就诊,“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坐在门口,妈妈说孩子已经休学一年多。我当时就想,孩子怎么会这么小年纪就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”。在和医院的同事聊过后,周素琴愈发感到如今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。她自己的孩子到初二时也给了她很大挑战,于是她主动开始学习网络上家庭教育的课程,并反思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,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医院的所见所闻,让周素琴意识到,孩子心理出问题,背后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。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,考出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证书,并积极联系社区、朋友,开始义务给家长们上课。
周素琴逐渐发现,父母课堂只有走进学校,才更有效果。“由学校组织家长来上课,‘学员’的稳定性更强,同一个学校的家长之间交流也更方便。再加上能跟自己孩子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,很多家长的学习意愿会更强烈。”周素琴分析说。
一年前周素琴主动找到吴娟,提出希望在学校开设公益的父母课堂,这一提议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,就这样,周素琴来到校园,不收一分钱,成为父母课堂的主讲老师。
过去一年多,每个周三晚上,周素琴都会在地铁站口买两个包子,迎着晚风,在走进教室前啃完,并在六点半准时出现在建兰中学的父母课堂讲台上。
为何愿意花费这么多的时间、精力,来做一件免费的事情?周素琴坦言,自己曾经历过一件“大事”。3年前,她体检时曾查出一个肿瘤,当时医生怀疑是恶性肿瘤。周素琴做了最坏的打算,写好了遗书,幸好手术后醒来,医生告诉她,是良性的。那一刻,周素琴蹦出一个念头,既然捡回了一条命,那是不是人生有什么事,自己没有做完?
身体恢复后,她很快找到了自己后半生要做的事情——帮助更多的家庭照进阳光。和赚钱相比,周素琴认为,“真正帮到家长和孩子”这件事本身,让她更有幸福感。周素琴的精神感染了其他人,一些上过课的家长主动留下来“复训”,义务帮助学校分担家长课堂的事务性工作。另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吴劲燕在医院工作近30年,她曾经历过自己孩子叛逆期的考验,学习家庭教育理念之后,她明白根源在父母。如今,她也成为父母课堂的一名带导老师,为家长义务讲课。
课堂内外:父母的反思与改变
在建兰中学,参加过两期父母课堂的家长刘乐军说起自己印象最深的上课场景:在一次“情景演练”环节,由另一位爸爸扮演孩子,自己对着“孩子”吼。“后来我看到视频时在想,这是真实的自己吗?原来自己情绪这么不稳定。”
这样的触动与反思在父母班里十分常见。方国平的儿子在建兰中学上初三,上父母课堂之前,他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总是“一触即发”,因为孩子周末在家里长时间打游戏,加上成绩有所下降,让方国平倍感焦虑,越训斥,孩子越对着干。亲子矛盾的升级,更是引发夫妻之间的互相指责,家里紧张气氛不断弥漫。
作为父亲,方国平内心也有说不出的苦衷,他是温州永嘉人,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,在儿子幼儿园期间,他把家从温州搬到杭州,爱人为此辞掉稳定的工作,他自己则每周往返温州和杭州之间,辛苦兼顾着工作和家庭。“我感觉很焦虑、很迷茫,孩子在建兰中学这么好的平台学习,为什么不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?”
带着满心的困惑,方国平走进了建兰中学的父母课堂。通过学习,方国平意识到,问题出在自己身上,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一直是错误的。
刚开始学习时,方国平觉得按照课堂要求,要对孩子微笑、鼓励,“感觉很做作”。但“自拍一张微笑照片”“给孩子写鼓励贴”,这些任务是父母课堂的每日作业,坚持做下来,方国平也慢慢习惯了这些新方法。但最开始孩子并不接受,甚至警惕地看着他。面对孩子的抗拒,方国平坦言,当心里打退堂鼓时,要不断给自己鼓劲,坚持了一个多月后,他感到亲子关系慢慢好转,孩子也愿意主动沟通了。
当孩子有厌学情绪,甚至休学在家,这种情况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往往非常大。吴娟说,有一个女生初一时休学在家,妈妈非常崩溃,在父母班学习后,妈妈不断反思、改变自己,“就在前几天,这位妈妈告诉我,孩子主动说想复学了”。而另一个孩子休学在家的父亲,原先根本无法接受现实,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吼叫责骂,在学习之后,这位父亲改变心态、放下期望,接受孩子暂时无法返校的状况,在家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,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缓和。
建兰中学的一份调查显示,原先学校平均每个班有一个孩子存在较强烈的厌学情绪,在父母班开设一年后,该数据下降了一半。
半年前吴娟来到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担任校医,将建兰中学的父母班“复制”过来。在校长唐彩斌看来,现在的社会普遍节奏快、压力大,这种压力传递给职场上的父母,使得身处家庭中的孩子也承受着社会压力带来的波动,加上青春期本身就有的“叛逆”特质,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,不得不面对种种无形的压力。然而,青少年心理出问题的背后,还是家庭关系问题,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的元素,在家庭教育这方面有所缺失”。
在长三角,其他一些城市也在探索由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课堂,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是其中实践得较早的学校之一。在该学校,“智慧父母成长班”的学习贯穿着孩子的整个初中阶段,学员家长在三年里一共要上40堂课,其中90%的课程都由校党总支书记袁鹏飞作为主讲老师授课。从2019年至今,袁鹏飞每个周五晚上都在学校的教室里给家长开课。
探索更多元化的家校协同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在一份基于我国9个省(市)的调查报告中指出,学校是家长最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渠道,但目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尚存在短板。由此可见,由学校来组织开设父母课堂这一做法,无疑是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一场有益探索。
从实际效果来看,建兰中学开设父母班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。在第五期父母课堂的开营仪式上,建兰中学校长向家长们介绍了一组数据:以前校心理室平均每月要接待35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,家长课堂开展一年多以来,这一数据已下降至不足15人。学生管理部负责人寿丹老师介绍,最近几个月,接待了不少来自苏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的“校园考察团”,有班主任团、校长团、心理老师团等,不少学校老师都表示要在父母班里“跟岗学习”。
常州教科院附中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,学完三年父母课堂的家长中,100%都认为课程非常有必要,其他学校的部分家长也会“跨校”来报名上课。但袁鹏飞认为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。她计划接下来开放线上课程,让更多的家长可以线上听课;学校出了一份家庭教育读本,里面有30多篇家庭养育技巧实操指南,指导不同年级的家长如何当好父母,接下来还在筹划第二本;她还与建兰中学的寿丹老师建立联系,打算到杭州去旁听建兰中学的父母课堂,借鉴取经。
钱学森学校的父母课堂第一期开班,就有55名家长主动报名参加。但唐彩斌也觉得力度还不够,他准备从新学年开始,“锁定”一些家庭教育理念缺失的家长,一一沟通,劝导他们来学校参加父母课堂的学习。同时扩大父母课堂的范围,推出“系列课程”和“单项课程”两种选择,让时间有限的父母可以选择其中某次主题课程参与。
除了开设父母班,唐彩斌还在家校协同方面大胆尝试,如学校设置了一个叫“爱心小叮当”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预警平台,该平台通过设置在公共空间的摄像头,无感捕捉学生表情,识别情绪,让家长第一时间关注到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波动。
对学校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,唐彩斌想了很多。他盼望着今后能够集合各方力量,将父母课堂里的典型案例梳理出来,形成标准化的“教案”,从而复制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去,“每个家庭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,但也有很多共性的元素,对于家长来说,如果能将家庭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处理好,大多数矛盾可能就迎刃而解了”。
周素琴依然奔波在不同学校的父母班上,未来她也打算将课堂中父母的改变、家庭的故事记录下来,结集成册,让更多家长通过不同渠道学习。
在建兰中学某一期父母课堂结营时,一个孩子在给妈妈的信中这样写道:“两个月来,你都在研修怎么做一名好家长,我觉得这种学习特别有意思,有时候父母也不明白如何跟孩子沟通,那孩子有补习班,为什么不让父母也学习一下呢?”“你学习后,我惊喜地发现,你对我多了包容,我真的很感动。我相信我们能在独木桥上找到那个牵手共走的平衡点。”父母的每一点改变,孩子都看在眼里,也记在心里。在青春的风暴里,孩子需要父母放下焦虑,用爱和勇气陪伴他们共同度过。
(应学校要求,文中家长名字均为化名)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